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这句话,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。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,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,认为只要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,就一定能学好。然而,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多年的教师,我想说:兴趣固然重要,但它并不是唯一的、甚至不是最好的老师。在教育的道路上,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。
在教育心理学领域,"兴趣是最好的老师"这一论断长期占据主流话语体系。但当我们深入教学实践一线便会发现——兴趣如同火柴,能点燃热情却难以维持持久的学习火焰。
01
兴趣:吸引力的起点,而非终点
回望教坛岁月,我目睹了太多“兴趣与成就”之间的微妙关系。诚然,兴趣如磁石,能瞬间吸引孩子的目光,却也可能成为浅尝辄止的借口。小C的故事,便是一例。他喜爱葫芦丝,但即便父母将他送入相关的兴趣班,他也经常在学习时发呆,练习也是有一时没一时。他的兴趣,并未能转化为学习上的深耕细作,反而因缺乏专注与纪律,让兴趣之光逐渐黯淡。这不禁引人深思:兴趣,何以未能成为学习动力的永动机?
02
习惯与自律:学习征途的双翼
深入探究,我发现,兴趣背后,隐藏的是学习习惯与自律能力的缺失。那些看似对学科无特别偏好的学生,凭借良好的倾听习惯、扎实的笔记技巧,以及不懈的努力,往往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。这表明,真正驱动学习之舟破浪前行的,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自我管理能力。兴趣,仅是启航的号角,而习惯与自律,才是航行中的舵与帆。
03
坚持:兴趣的试金石
我们常高估兴趣的魔力,却忽视了坚持的效用。兴趣如流星,瞬间闪耀,而坚持则是恒星,持久照亮前行的路。许多孩子初尝新知,满腔热忱,但面对挑战与挫败,兴趣便如晨雾般消散。唯有那些坚持不懈的孩子,才能将兴趣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。因此,培养孩子的毅力与恒心,比单纯追寻兴趣更为重要。
🌱 怎样培养?
倾听的艺术:从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,是构建高效学习的基础。通过角色扮演、故事讲述等方式,让孩子学会专注聆听,理解并响应指令,为日后的学习交流打下坚实基础。
个性化辅导:针对学困生的特定需求,一对一辅导如同精准施肥,帮助他们逐步克服难点,重拾自信,让学习之路不再坎坷。
延迟满足的艺术:没有哪一种学习的深入不需要经历枯燥乏味的积累期,教会孩子先苦后甜,通过设定小目标、逐步达成的方式,培养他们的自控力与延迟满足能力,让坚持成为习惯。
家校共育:家长与学校的紧密合作,如同阳光雨露,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。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、习惯养成,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。
04
进步:可能才是最好的老师
兴趣是引子,但真正让孩子在学习中持续发光发热的,是每一次进步带来的成就感。每一点滴的进步,都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,激发他们不断探索、不断超越的自我驱动力。因此,我们应鼓励孩子用实际行动追求进步。就像《哪吒》的导演饺子说: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?首先是出来。《黑神话.悟空》制作人冯骥说:踏上取经路,比抵达灵山更重要。《流浪地球》导演郭帆说:你管它呢,你先做了。
增强孩子的行动力,陪伴ta去做,督促ta去做,只有去做,才能有进步的可能性,才能有良性循环的可能性。
兴趣虽宝贵,但它并非教育的全部。习惯、自律、坚持与进步,这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元素,共同构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坚固基石。作为教育者与家长,我们应当携手,为孩子搭建一个全面、均衡的成长舞台,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,以习惯为舵,自律为帆,坚持为桨,不断追寻进步的光芒,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。
在教育的长河中,让我们铭记:兴趣是启航的灯,而坚持与进步,才是引领孩子抵达梦想彼岸的最强动力。
爱陈子
爱语文爱学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