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资研报
【新能源汽车每日动见】售价半年上涨近3倍:这一锂电材料新签合同价又超预期
【硬核研报】国产替代最强音!国产电器龙头盈利能力已碾压海外巨头,“性价比之王”正快速抢占市场,机构高呼市值还有翻倍空间
【机构调研】 机构高呼牛市运行时间可能再创纪录!百亿私募大佬出手调研1股(名单)
【硬核研报】国产替代大势所趋!“长坡厚雪”好赛道,市场空间超4000亿,这只分析仪器龙头仍有5成上涨空间
来源:中信证券研究
文丨肖斐斐 彭博 联系人:周基明
我们通过对七大产业、28个细分行业分析,得到的结论是,对公债务质量的系统性风险无忧,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核心。其中,预计2021年传统周期业和制造业整固,高景气度行业(消费与科技)持续占优,房地产产业链稳定。后续仍需重点关注融资平台的债务质量演变,尤其是尾部平台的出清进程。
▍报告创新:兼具自上而下的总量视角和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,全面分析银行对公债务资产质量演绎变化。
1)传统总量视角,基于社融债务的信用投向分析。社融口径债务年增量由2010年10万亿增长至2020年31万亿,近年来信用扩张主体逐步转向政府和居民部门,二者增量占比由2015年42.7%提升至2020年52.3%。对公债务仍然呈现典型的"逆周期"特征,其中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成为主力。
2)创新微观框架:基于发债主体的经营与用信联动分析。我们对5099家发债主体进行了七大产业28个细分行业的划分,相关企业截至2020年中的总资产和用信规模分别达312万亿/79万亿。基于上述企业财务和授用信数据的时序分析,研究各个行业经营景气度以及债务质量的趋势性变化。
▍分析结论:总体行业景气与杠杆水平处整固阶段。
我们判断:
1)周期性与制造类行业整固:发债企业466家,银行用信10.5万亿(占比13.3%),上述行业具备周期特征,可通过银行商业经营思路来消化信用风险,目前总体处于整固改善期。此外,近年来银行相关用信敞口收敛,有助于抑制信用风险波动。
2)消费与科技类行业乐观:发债企业494家,银行用信6.3万亿(占比8.0%),相关主要行业保持高景气度经营状态,银行授用信状况总体乐观,但敞口总量有待于提升。
3)房地产业平稳:发债企业212家,银行用信5.2万亿(占比6.6%),发债头部企业经营和现金流状况相对平稳,银行信用风险敞口稳定。
4)政府相关行业关注隐性债务变化:发债企业3590家,银行用信53.7万亿(占比67.8%),其中融资平台2241家、用信23.8万亿,近年杠杆水平仍有小幅上行,现金流覆盖率亦有所下滑,特别是尾部平台经营弱化与债务增长更为明显。
▍展望:宏观修复有助对公质量整固,建议重点关注平台债务。
1)2021:宏观经济料将修复,利好对公贷款资产质量。大宗商品价格修复,制造业景气度上行,房地产销售与去库积极推进,我们认为,用信占比在32%左右的非政府相关行业经营和债务质量有望持续修复。
2)持续性关注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质量演变。根据我们对2020年中数据测算来看,在2241家发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43万亿有息负债中,现金流覆盖率为半覆盖和无覆盖的平台有息负债占比分别为22%/17%,涉及债务规模近16万亿,后续中低等级平台经营进展与"化债"情况值得持续关注。
▍透视:上市银行用信策略分化。
我们对5099家发债企业的授用信记录进行了上市银行口径清洗,并将其与发债企业的行业和评级属性进行联动分析。结果表明:
1)行业投向差异明显,大型银行和大部分区域型银行更倾向于政府相关行业,相关发债企业用信占比基本在65%以上;相比较而言,股份行在行业敞口方面更为分散,对房地产业、周期类行业以及消费科技行业也均有均衡布局;
2)评级敞口亦趋于分化,2020年中,测算30家上市银行回溯法下用信规模49.7万亿,其中对AAA和AA+评级企业用信占比60.5%/20.8%,原始数据法和回溯法交叉验证下显示,大型银行中的建行、农行和邮储银行、股份行中的招商银行用信审慎程度相对更高。部分地方性银行总体敞口下沉,推测主要受区域性影响。
▍风险因素:
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,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。
▍投资观点:资产质量底线明显,关注融资平台尾部风险缓释。
扫二维码,3分钟极速开户>>
免责声明: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新浪立场。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,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