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重秦半两钱
各种异书减重秦半两
汉承秦制,五铢钱问世前,汉也铸行半两钱,汉初,政府财政困难,经济衰竭,铸行的半两钱钱体轻薄,号称重三铢,实际上不到一铢,为省铜,穿大肉薄,形同四个榆荚组合,民间呼为榆荚钱。刘邦铸的半两钱比秦朝的轻,民间铸的半两钱比刘邦铸的更轻。
尽管朝廷默准天下可以私自铸币,但手里有矿产资源的人拿出点铜来也不容易,必须精打细算,于是仅重三铢、穿孔极大、体积跟榆钱差不多的榆荚钱就诞生了。
△汉初榆荚钱,规格差异极大
分量不够,钱不值钱,通货膨胀再次爆发。
据说,当时买一石米需要一万钱,那么估算一下,光把这一万钱数上一遍所要耗费的体能和营养就不止一石米。
吕后执政后,民间只允许使用国家新发行的八铢半两。
秦制规定,十二铢为半两,而这少了三分之一,但怎么也比自己老公扔下的榆钱烂摊子好歹多出了五铢。但过了四年后,国家停铸八铢半两,通行五分钱,仅重两铢四。
而汉文帝即位后,眼瞅着经济实在不景气,只好效仿爷爷,再次允许民间私自铸币,并且象征性给了个标准:钱重四铢,仍称半两,史称四铢半两。
△不同大小的汉代半两钱,乱了没?
这一下引出了一位著名人士——邓通。
话说邓通原本是在未央宫的人工湖里给皇上划船的,其发家经历极具超自然色彩。
一天,汉文帝做梦,梦见自己登天梯时总是上不去,被一位年轻小伙推了一把才成功,醒来后汉文帝开始留心寻找这位陌生的好人。
过了几天,文帝坐船时看到了邓通,竟情不自禁哼起了邓丽君的《甜蜜蜜》:“是你!是你!梦见的就是你!”
汉文帝一问此人姓名,“邓通”,可不就是“登通”嘛!就这样,邓通成了汉文帝身边的红人,官越做越大,钱也越来越多。
邓通的钱,既不是贪来的也不是抢来的,而是自己辛辛苦苦……铸造的。
汉文帝把邓通家乡附近的铜矿全都赏给了他,准许他随意铸钱。于是邓氏一家老小紧锣密鼓开始采铜、烧炭、铸钱。邓氏铸币厂的钱光泽亮,分量足,厚薄匀,质地纯,甚至把吴王刘濞铸造的发行量极大的吴国钱都比了下去。
然而,随着文帝驾崩,景帝即位后,邓通先是被免官,后是家产被充公并遭到罚款,只好寄人篱下蹭吃蹭喝,有上顿没下顿,最终穷困而死。
文景两代休息够了后,汉武帝又开始折腾了:
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,武帝下令全国改用三铢半两钱,与四铢半两钱等价流通,该方案实施了四年便草草收场。
建元五年(公元前136年),武帝重新改铸四铢半两钱。结果元兴二年(公元前133年)大汉与匈奴交战,国内投机分子趁机私自铸币,再次引起国内物价飞涨,搞得国库连军费都发不出去。
半两钱在历史上行用了200多年,从公元前323年(秦惠王二年)到118年(汉武帝元狩五年)铸行五铢钱,各种半两钱的存世不算少,版别也多,当前的市场价格除了极少数的品种外,大多并不昂贵,从数百元到几十元,有的甚至十几元,是初学古钱币收藏比较好的选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